银行员工犯罪频发专家从“内控”上出招_协会要闻_浙江经济犯罪侦防网
首页 >  协会要闻 > 正文
银行员工犯罪频发专家从“内控”上出招
     泸州老窖5亿存款不翼而飞、绍兴美女行长非法集资、余杭拆迁户8000万元存款在武汉丢失......近两年,这类银行系统的员工职务性犯罪在全国各地已经屡见不鲜,甚至呈高发态势。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这类案件频发?又该如何有效防范与应对?
  昨天,浙江省经济犯罪侦防协会会同浙江电视台《经侦前沿》 栏目组举办了第三期浙江经济犯罪侦防沙龙,邀请专家作为主讲嘉宾,就银行员工常见职务性犯罪现象与现场50余名银行高管、律师展开交流。
  “去年以来,我省破坏金融管理秩序犯罪形势严峻,且与银行员工有一定关系,内外勾结的案件占了一定比例。”宁波银行杭州分行监察保卫部总经理(浙江警察学校侦查系经侦教研室原主任)潘强介绍,银行内部缺乏打击手段等多种因素,助长了银行员工的职务性犯罪,2014年,全省公安机关侦办的银行员工职务性犯罪案件比2013年增加178.6%,涉及金额达45.75亿元。
  绍兴市公安局经侦支队副支队长王轩结合典型案例,总结了当前银行员工常见的职务性犯罪形态,主要包括非法吸收公众存款、集资诈骗、收受贿赂、违法发放贷款、违规出具金融票据等。
  “加强银行内控、强化司法监管、构建案防协作机制。”在潘强看来,当前银行职务犯罪形势严峻,但并非不可防控。
  王轩重点从“内控”上提出建议:加强银行工作人员职业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扼制以身试法的念头; 加强动态监控,建立完善的风险应急机制; 同时,要制定恰当的业务考核和激励机制。
  浙江省公安厅经侦总队金融犯罪调查支队警官张敏结合多年的一线办案经验,将“非阳光操作”视为随时可能引爆的“炸弹”,“不仅会引发各种违法犯罪、造成巨大经济损失,而且直接威胁银行金融安全”。他认为,一旦案件发生,一定要正视问题、快速反应,及时报案、争取主动,多方工作、维护权益。